“我是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兵,我见证了中国教师队伍发生的巨大变化、取得的历史性成就。”在今年第39个教师节之际,参与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后,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如是说。
今年是顾明远先生执教杏坛75周年。作为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,当代中国教育学“泰斗”,“终身教育”理念的提出者和践行者,顾明远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无论是教书育人,还是科学研究,95岁高龄的顾明远仍一直奔走在教育一线,也对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和技术均有深入的研究。
对于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和探索,是顾明远先生一直关注的话题。近日,围绕“聚焦未来教育,探索数字转型”这一主题,教育科技企业希沃的董事长邓毅刚与顾明远先生展开了交流。
01
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爱要建立在相信孩子、尊重孩子的基础上
希沃: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。教书育人在细微处,学生成长在活动中”是您经常谈到的教育信条。您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一教育信条?
顾明远:我当过小学老师,也当过中学老师,我们经常说一辈子当老师也是在一辈子学习当老师。我的教育信条也都来源于学习当老师的过程中。
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”的信条其实不是我的创造,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念。我们的教育方法里有一个方法叫谈话法。我在做老师的时候,好几次跟孩子谈话谈不下来,越谈越僵。我就在反思,跟孩子谈话是一个双向的过程,我跟孩子谈话是在爱护他,但他感受不到。他要懂得你的爱,知道你在爱他,否则他也不会接受。
所以爱是建立在相信孩子、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的,尤其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。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才能互相沟通,否则是没法沟通的。陶行知讲:“爱满天下。”这是做教师最重要的一个信条。
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也是如此。孩子们如果对每门课是有兴趣,就会主动地、刻苦地学习。我认为这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。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,学生能听懂了就会产生兴趣;另外,师生关系也很重要,师生关系很好,学生就会对这个老师的课更有兴趣。所以我才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,现在我们教育最大的弊端,就是学生被动的去学习。
好奇心是孩子们产生兴趣的源头,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。孩子们是天生的科学家,我们要爱护他们的好奇心,才能培养他们的兴趣,他们就会成为真正的科学家。
教书育人在细微处。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情感很细腻、丰富,也很脆弱。一句话会伤害一个孩子,也会鼓励一个孩子。我们要在细微处去考虑问题,呵护孩子们的情绪。
学生成长在活动中,也是我一直在讲的。希望能够把”被动“的学习减少一点,来使学生有时间走向社会,走向自然。
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。教书育人在细微处,学生成长在活动中”这四个信条我认为是连在一起的。
02
中国教育路在何方,路在掌握新的理念
希沃:我个人是2014年进入教育行业的,您在2016年出版了《中国教育路在何方》,对我一个刚进行业的人来讲很受启发。书里论述了很多教育相关的问题,过去7年,站在您的视角,相关问题现在有变化吗?或者您认为有些改观吗?
顾明远:当初我写这本书的时候,已经快要90岁了。当时和我的老朋友们交流的时候,他们会讲到他们的孙子、孙女的一些教育问题的焦虑。因为我觉得这些问题都还是普遍存在的,所以在春节期间,我没有下楼,用了12天的时间,就是想梳理一下,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。
那么现在已经过了好几年了,有很多问题都在大力地解决当中。比如说教育均衡问题,双减等。
希沃:我们刚才聊到“双减”的话题,想问一下顾老师,站在您的角度,您觉得“双减”的关键点在哪里?
顾明远:“双减”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变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学习,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锻炼身体,去走向大自然和社会,去体现一些“学生成长在活动中”的理念落实。
那么这其中的关键点我认为是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,把每一节课上好,把课堂教学讲透彻,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知识,课后的作业就可以少布置一些。
希沃:您也有很多在国外的交流经历,针对今天国内教育的情况,在国外有没有一些经验和模式,您觉得是我们可以去参考或借鉴的?
顾明远:我觉得我们和国外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。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,但是我们的创造力不够。国外的基础教育可能不是很扎实,但比较注重培养创造的思想。
我经常讲我们的整个教育是在高原上,但没有高峰。国外不一定有高原,但有高峰。我们打好基础是好的,但是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。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在深入,例如新课标的知识体系更完整,更注重项目的学习和跨学科的学习,特别是城市里,我们的薄弱环节我认为还是在乡村,乡村的孩子是非常有潜力的。
希沃:确实如此。那么您通过对中国教育之路长期地探索,认为路到底在何方呢?
顾明远:路在哪里,路在改革,路在掌握新的理念。最主要的是我们教育理念的转变,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。让学生在自由的发展过程里,我们再来发现他喜欢什么,再去加以引导,这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有成效。
03
技术是手段,教育是目的,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
希沃:通过看您之前的论述,了解到您对信息技术一直以来也都是比较关注的,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。从最早的电化教育,视听教育、计算机辅助教学,再到现在的智能教育。您认为目前信息化的数字装备,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跟教育实践相结合?
顾明远: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,都会促进教育的发展。信息技术也是如此。互联网出现以后,包括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的技术,会影响到教育的生态、教育的方式,人际的交流。可以说是对教育全部的,颠覆性的影响。
但是我认为目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进度是比较慢的。因为教育不是生产物质的东西,教育是长期对人的培养过程,不仅是知识的培养,还有人格的培养。所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没有那么快。
对于信息技术,我是个外行。但是我用教育的角度我来理解:信息技术包括数字化教育,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,第一个是认识的问题。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认识还不足,对于信息技术的优势是什么还不清楚。比如互联网的开放性;另外是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培养。过去我们一个班40多个学生,老师教学使用黑板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。那么现在我们用电子白板教学,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,不仅是在教室里获取信息,到处都可以获取,所以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获取信息。
第二个是技术的问题,我们也要认识到技术的风险,要科学、合理地使用技术。例如一些虚假信息,甚至是谣言都要学会识别。另外对技术赋能教育,我也有一个建议,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老师的意见反馈功能。
第三个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问题,要注重对教师这方面能力的培训。
04
技术不能代替老师,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,不能靠机器来培养的
希沃: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发展非常地迅猛,我相信很多老师会跟我们有一样的疑问: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不是会失业?
顾明远:生产力的发展必定会影响到我们教育,那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们教育,改变我们教育的生态,改变教育的关系。
但是教师是不可缺少的,因为我们教育是培养人的一个活动。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,不能靠机器来培养的。而且机器,或者说是技术也是由我们人来发明和创造的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表了关于教育反思的报告,讲到有些人认为未来的发展学校要消亡,教师要消失。这个意见是不对的。有人认为以后处处能学习,时时能学习,所以学校可以消亡。但这不是教育,自学和教育是两个概念。而教育必须要有老师,否则你的自学是没有人指导的,没有被真正的教育。
信息技术不能替代人际的交流,不是人机的交流,而是人际的交流。教师是和孩子交流的引路人,所以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不会消失。
顾明远:技术是手段,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。技术赋能教育要处理好三个关系:第一个关系是我们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,技术是手段,教育是目的。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。要加强人际的交流,我们用技术并不等于说我们让机器和孩子交流。第二要处理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关系,我们新的技术比如说电子白板,这是先进的手段,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传统教育的优势,比如要永远留一块黑板。第三是要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,虚拟世界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,现实世界要比虚拟世界复杂多变。比如还是要让孩子走向真正的大自然,真正的社会,去体会人与自然、人与人的关系。这些是虚拟世界代替不了的。
希沃:感谢顾老师的指教!非常好地诠释了我们作为教育技术的研发公司,怎么样更好地从教育的视角出发去为教育事业做贡献。
顾明远:我知道希沃这几年给教育做了很多工作。很多校长告诉我,他们正在用希沃跟孩子们沟通,来进行教师的管理。我希望技术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多听一些老师的意见,看看用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,还有什么可以改进。希望希沃为教育做出更多贡献,也祝希沃越来越好!
“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,乐教爱生,爱护每一个学生;勤学笃行,上好每一节课;启智润心,因材施教,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;言为士则,不仅教书,更要育人,既做‘经师’,更做‘人师’。”这是顾明远对广大教师的寄语,也是先生75年来的教育实践。
躬耕教坛,强国有我。向深耕教育75年的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致敬,向每一位传承教育家精神的师者致敬。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