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希沃最新资讯,看这里

设备到位,就是教育信息化?

湖南农业大学。

 

11月的寒风,在潮湿的湖南变得格外刺骨。


让曾辕和小伙伴在大冬天赶来上课的,除了暖气之外,还有新奇的智慧型探究课《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》。大三上学期,这门课一改过往,以一种探究研讨的模式,走进了他们的学习中。相比过往的鸦雀无声,他们现在更热衷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:“我认为……”

 

“学生几乎都是00后,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。”负责设计本课的汤老师,谈起课程改革的初衷:传统教学模式、单一的教学资源,已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。

 

前两年,学校便安装了包括交互智能平板、录播在内的信息化设备。但在湖南农大的老师们看来,这些还远远不够。


2019年,12间多场景智慧教室建立。老师们发现难题有了转机。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——《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》为“试验田”,汤老师率先展开了智慧型研讨课的探索。


“老师需要不断学习,接受新的一些技术,来提升教学能力,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。”汤老师说。



 

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曾辕同学看来,首先发生变化的是预习。“之前预习,我们都自己去看书,知识点是比较散乱的。”过往的预习,总让他感到缺少重点和目标感。

 

如今打开希沃品课小程序,他就能提前收到课程资料。


这背后,其实隐藏着汤老师的课程设计原则:基础理论知识、概念性内容,都在课前吸收。上课时,老师只需检测学生们是否掌握,从而把更多时间放在课程的重难点讲解上。

 

让同专业的刘伟印象最深的,是课中提问模式的变化。刘伟认为,自己是求知欲很强的人,只要感到不对,便会刨根问底。可课中提问,往往会打断老师讲课,这曾让他有些许苦恼。

 

现在刘伟只需要拿出手机,在小程序敲出他的疑惑,问题便会传到教师端的提问箱。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讲课节奏,对学生的疑惑统一解答。

 

对于汤老师而言,除了提问解答,他还会通过希沃品课下发课堂小测,几分钟的时间,便能知悉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,及时调整教学进度。大家都懂的知识点,他就快速过掉了。


汤老师认为,团队协作能力,是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。


而这也是他发起智慧型研讨课的初衷之一:“我们期望利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,如小组研讨、碰撞探究、生生互动,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。”因此,汤老师会在课中抛出一个具争议性的问题,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屏探讨,互相说出观点。



曾辕、刘伟和同学们激烈的讨论,印证了汤老师的预设效果。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投影到屏幕上,然后大家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观点,然后去争论谁对谁错,最后统一一致的答案。 ”曾辕说。


刘伟表示,有时候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全面:“运用头脑风暴这个功能,把我们自己的意见,通过手机传到小组屏。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,能看到别人的观点,从而取长补短。

真理,越辩越明。

 

汤老师的投屏总结,为热烈的研讨课划下了尾声。每个小组屏的结论,都一一呈现。


对曾辕来说,课后最想知道的,除了结论,还有自己的表现如何。“之前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课堂表现,必须看老师手势。比如你上课回答一个问题,老师就会在花名册上,给你画一个勾,你才知道自己平时分加了。”


现在,当堂课的互动数据,会直接在手机上汇总为一份课堂报告。“表现得不好,你肯定也不希望自己平时分低,就会下节课改正。”曾辕说。

或许曾辕不知道的是,每堂课结束,汤老师便会对全班数据展开系统分析。根据总体情况,持续改进教学方式;针对待提高的学生,及时予以锻炼和鼓励……


在老师们看来,新型智慧型研讨课,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美好开始。


高校一定要大胆用技术。”张老师说。疫情期间的“停课不停学”让高校逐渐意识到,信息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口号。

在年初的教育信息化研讨会上,张老师也曾提出观点:“我们需要通过密切地跟企业方来合作,将技术的改进与优化,直接跟教学实践相结合,促进教学的升级优化,营造一种乐于教学、追求卓越教学的氛围。 ”


对曾辕和刘伟来说,这样的智慧型研讨课,则是自己通往未来的“加速器”。


“现阶段我希望我能学好本专业的知识,在未来的话,能将我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水利建设事业中去。”刘伟说。


曾辕的规划,则是先考研:“我也是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。研究生读完之后,把它运用到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之中去,使它更加稳定、安全地运行。” 



殊途同归。科技和教育,最终的目的地,也一样。

backtop返回顶部